媒體報導
講話不用大小聲 聽力保健從日常生活做起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什麼是重聽?一般而言,能夠清楚聽到二十五分貝以下的聲音,屬於正常聽力範圍;若大於二十五分貝以上,依聽損程度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重聽,對未來的生活起居產生不便,因此應及早建立正確的聽覺保養知識,是預防重聽、控制重聽的不二法門。

臺中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表示,重聽已不再是老年人專利,他的門診中曾經治過一位十五歲的年輕病患,因成天掛著耳機聽音樂,導致聽神經損傷。造成重聽的主因有三種:

一、噪音:長期處於高分貝的環境,是重聽發生的重要原因,劉博仁表示,臨床上發現,男性重聽的發生率高於女性,這是男女工作環境不同使然,例如車床工人、軍人、機場後勤等工作,通常是由男性擔任,這些工作的環境噪音較大,若雇主沒有給予防音式耳塞,工作者的聽神經長期受噪音傷害,晚年時就容易引發重聽。現今的夜店、KTV工作者,長期暴露在巨大的音量當中,也屬於重聽的高危險群。劉博仁八十多歲的父親曾是軍人,年輕時在外島服役,常聽砲擊聲,因此成為重聽患者。

二、自然老化:重聽就像白內障、老花眼,是人體自然老化的現象之一,只是每個人的症狀嚴重程度不一。劉博仁表示,調查顯示臺灣五十歲左右的熟齡人口中,約有二五至三○%重聽困擾者,到了六十歲,升高為三○至四○%,到了九十歲,高達八五至九○%的人有重聽問題。

三、病理因素:有時因為病毒感染、內耳聽覺細胞痙攣、發生血栓栓塞(耳中風)、內耳神經腫瘤壓迫、自體免疫疾病、因外力等各種原因使耳膜破裂,都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三天之內發生的聽力下降,需經耳鼻喉科醫師確診)。這是一種耳鼻喉科的急症,需把握七天的黃金時間找出病因並治療,才有機會挽救聽力,以免發生永久性的耳聾。

熟齡重聽多屬神經性

助聽器保持好生活

然而,有些聽力損傷是可以恢復的、治療的,聽力損傷分為兩種類型:

傳導性聽力障礙 神經性聽力障礙

原因 罹患中耳炎、外傷、急性音響創傷等導致耳膜穿孔或聽小骨斷裂 長期噪音、自然老化、腦腫瘤等導致內耳耳蝸感覺神經損傷

治療方式 外科顯微手術矯正或是服用內耳循環劑 配戴助聽器或是植入人工電子耳

可否改善 可改善聽力 無法改善,只能控制

劉博仁表示,熟齡長輩常見的重聽問題多屬於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無法透過手術及藥物改善,但有控制惡化程度的機會,我曾治療過一位重聽患者,六十多歲時聽損已達中度等級,到了八十歲時,依舊維持在中度,沒有往重度聽障的等級邁進。

就醫的好處在可以釐清聽障的類型,找到治療或控制的方式,即使聽力損失已不可逆,但可以透過配戴助聽設備、生活與營養的管理,會使重聽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延緩聽力下降的速度。

助聽器如何挑選?

有些長輩覺得戴助聽器看起來更顯老、代表耳聾、怕依賴助聽器而使聽力下降、覺得價格太高等因素,影響了配戴的意願。研究發現,熟齡者從聽力退化起始到終於想要配戴助聽器,長達六至八年,這段期間若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與人溝通,聽神經辨識語言的能力會下降得更快。因此聽神經需要常常接受刺激,以延緩聽障惡化的速度。

劉博仁建議家人、醫護人員勸導長輩時,應避免讓「戴助聽器」與「耳聾」的形象畫上等號,用「預防聽力下降」的說法來說服,較可能提升長輩配戴的意願。

助聽器的選配需要量身訂做,不是愈小、愈隱密愈好,需考量使用者的聽力程度、生活需求、年齡與手部靈活程度等條件,綜合判斷,以訂製符合個人需求的助聽器。目前助聽器的外觀有口袋型、眼鏡型、耳掛型、耳內型、耳道型、深耳道型,電路技術方面有傳統的線性電路、電腦程式控制、音質最佳的數位式助聽器等,不同的助聽器有其優缺點,應該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後選配。劉博仁表示,曾有病患因為由非專業人士裝置路邊攤的助聽器而導致耳膜破裂就醫,建議還是尋求大廠牌為佳。

助聽器的價格從數千元到數十萬元都有,價差很大,目前政府有針對由醫師確診為聽損、需要配戴助聽器的患者給予助聽器補助,單耳或是雙耳皆可申請,一般戶雙耳補助達一萬元,低收入戶雙耳補助可達兩萬元,可洽居住地的區市鎮鄉公所,了解更詳細的補助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