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新聞] 老年人聽力退化助聽器可以幫助改善生活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礙溝通社交

奧迪慈善基金董事會主席、外科醫生林建煇表示,聽覺是人體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旦功能受損,不單會影響學習、增加意外風險,更會因難以與他人溝通,而構成沉重的心理負擔。林醫生指出,五歲前為兒童的語言發育期,如聽障問題未能得到改善,便會終生阻礙其語言學習。此外,因聽障人士無法聽到別人的提醒、汽車的鳴笛聲,也會大大增加發生交通或其他意外的機會。但林醫生指出,聽障最大的影響還是因與人溝通不便,而難以與人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眼見不少成功克服學習困難,得到傑出學習成績的聽障學生,因無法與正常人溝通而飽受壓力和歧視,最終自暴自棄,甚至自毀。」

 
聽力缺失早察覺

林醫生又指,本地出生的幼兒,幾乎全部經由政府聽力學家作評估,多能及早發現問題。如家長有懷疑,亦多會帶子女求醫檢查聽力。檢查聽力時,如高於25分貝才能聽到,便屬於輕至中度弱聽。而日常生活上如出現以下情況,也代表聽覺或已出現問題。

1.與人交談時常不理解對方談話內容,要人重複說話,而以電話交談時情況更嚴重。
2.上課、開會或別人演講時,經常需要坐近講者的前方位置,才能聽得清楚。
3.只要環境稍為嘈吵,即難以與人交談,且經常會誤會他人說話的真正意思。
4.常因聽不清楚,而不自覺將電視機或收音機音量提高,並會被旁人投訴吵耳。
5.如聲音就算聽到亦不能準確分辨聲音來源的方向。
6.家人或朋友曾提醒或抱怨過自己可能有聽力問題,因而較難與人溝通。

三類弱聽成因各異

弱聽成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前者多為遺傳,母親懷孕期間受感染或患上某些疾病,或幼兒出生時出現併發症等所致。後天則多為患病、耳部外傷處理不周,或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而造成聽力缺失。弱聽也可細分為以下三類:

1.傳導性弱聽:如外、中耳道或其他傳導組織受到阻塞、破損,導致聲音難以準確傳送至內耳耳蝸,令音質和音量下降。成因包括耳垢堵塞、中耳感染發炎、鼓膜穿孔或聽小骨受損。
2.感音神經性弱聽:負責感應聲音的內耳耳蝸及聽覺神經,一旦感染受損,將直接損害音量及音質。成因除自然老化、內耳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外,強烈的噪音也可震斷脆弱的聽覺神經。
3.混合性弱聽:成因包括傳導性及感音神經性弱聽兩者,如中耳發炎感染令聽力傳導受損,繼而長處噪音環境中進一步破壞感音神經,形成混合性弱聽,其弱聽情況多較嚴重。

早預防免提早老化

預防弱聽最重要就是遠離噪音環境,如因工作或興趣需要,如地盤工人、酒吧侍應、音樂家等,則需佩戴耳塞,阻隔過大的聲音。另平日也應避免長期聆聽高聲量音樂,避免聽力提早老化。此外,部分先天性的聽力缺失,只要孕婦懷孕時能嚴格遵從醫生建議,亦多可避免影響嬰兒。即使不幸患上中耳炎或耳神經出現炎症,只要即時以消炎藥物控制炎症,即可防止耳神經受永久性破壞。另如遇耳膜穿破等外傷問題,亦應盡早以手術修補,免其反覆感染損害聽覺。林醫生總結:「如能保護得當,即使年老,聽力也未必會明顯衰退,眼見不少長者仍保持良好聽力。即使已有聽力缺失,只要盡早佩戴合適的助聽器,也可回復大部分聽力,維持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