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加入好友
對聲音極度敏感可能是恐音症、聽覺過敏?專家教你如何避免影響生活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常見的聲音敏感狀況大致可分為聽覺過敏及恐音症。輔大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林岱樓解釋,恐音症是一種對聲音過度反應的疾病,又可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病人會極度厭惡某些特定的聲音,例如咀嚼聲、打呼聲、按壓筆蓋聲等等,當周遭出現這些聲音時,病人可能會產生激烈的反應,甚至導致心跳加速、狂冒汗,嚴重時甚至出手攻擊發出聲音的人,「患有恐音症的人通常會對這些聲音產生憤怒、刺激或焦慮,這會嚴重干擾他們的日常活動和人際關係。」

 

而聽覺過敏是對日常聲音的敏感度增加的情況。患有聽覺過敏症的人,可能會對大多數人覺得普通的聲響,例如流水聲、鳥鳴聲或空調的嗡嗡聲以及一些摩擦的聲響,產生身體不適或疼痛感,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嚴重仍可能影響日常生活。林岱樓指出,聽覺過敏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包括神經損傷、內耳問題、頭部受傷、暴露於嘈雜的噪音中,或由於潛在的醫療狀況,如偏頭痛、抑鬱或焦慮。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有一些可能更容易患上聽覺過敏症的族群,像是音樂家、經常接觸噪音的人(如建築工人)、頭部有外傷、腦震盪、經歷過突發性聽力損失或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人等,諮商心理師林靜宜則分享,他所遇到的個案,多是因自閉症所產生的共病症狀,同樣會出現對聲音特別敏感的症狀。

 

恐音症和聽覺過敏是兩種不同但相關的狀況,「簡單來說,恐音症是對特定聲音產生情緒反應,而聽覺過敏是會出現生理上的不適症狀,像是疼痛、耳鳴等,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也可能同時出現恐音症和聽覺過敏。如果遇到任何一種情況,都應該就醫請專業醫師評估,並進行治療,」林岱樓提醒。

 

對聲音太敏感,可以怎麼辦?

值得注意的是,有恐音症狀況的人,可能會出現身心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和社交障礙等。林靜宜指出,通常有恐音症狀的人會討厭低頻率的噪音,可以透過音樂治療或行為治療來改善。

 

音樂治療可以透過固定節奏、舒緩的旋律來撫平焦躁、不安的心情,林靜宜說,雖然人耳可能只能聽出細微差異,但其實只是頻率的不同,就能對心理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常見的音樂多是使用440赫茲(Hz),可能較容易讓人感到亢奮,而432赫茲(Hz)則較接近大自然的頻率,能讓人感到心情放鬆與平靜,美國就曾利用頻率不同的音樂,來幫助對聲音敏感的病患改善狀況。

 

另外,則可利用行為治療來改善,如系統性減敏感法來增加對於生活中環境音的耐受度,林靜宜解釋,除了透過專業人員帶領外,自己也能自我練習,「可以將白噪音分為6個等級,3以下都是屬於尚可忍受的範圍,愈接近6則愈無法忍受,可以練習讓自己處在白噪音的環境中,搭配深呼吸慢慢練習,來逐漸提升自己對於環境音的耐受度。」

 

「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會開出抗焦慮藥或抗抑鬱藥等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聽覺過敏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症狀,或是透過耳鳴再訓練療法,重新訓練聽覺系統等方法來改善聽覺過敏的狀況,不過還是得由耳科醫師評估後,才能制定最好的治療方案,」林岱樓說。

 

不過林靜宜特別提醒,民眾也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只對聲音感到焦慮,尋找是否有其他的焦慮來源,或許並不是真的對聲音特別敏感,而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例如白天其實對聲音沒有特別敏感,而是在晚上睡覺時,才特別容易受到微小聲音影響,那問題恐怕是出在失眠,而不是聲音。

 

許多對聲音較敏感的人其實也可以選擇利用耳塞或其他形式的耳朵保護裝置,來減少接觸會引發不適的響亮聲音,或是透過聽喜歡的音樂、改善裝潢隔音,或是透過正念冥想等方式,來降低聲音對生活的影響。不過林靜宜也提醒,無論是一般民眾還是對聲音特別敏感的人,都能透過正念冥想來撫平自己的情緒、安放自己,但需要較長時間的練習,沒有辦法馬上產生效果,若是有實際症狀仍要搭配相關治療,效果較顯著。